私雅廚位於花蓮中山路上,店址的前身為鯵居酒屋,餐點主打使用國內在地食材所製作的家常料理,以外帶餐盒便當為主,內用為輔。
花蓮|小吃便當
花蓮老字號清粥小菜原本在中華路與大禹街口經營,近期搬遷到了民國路上,餐點除了保留原本的清粥小菜外,還新增了便當與熱炒,裝潢則是綠意點綴小清新風格,用餐環境更加舒適。
大同蘭陽米粉羹位於花蓮中山路與大同街轉角,,一大早就可以看到不少的排隊人潮,餐點如同店名一樣主打米粉羹,雖然還有飯糰與油條,但基本上都是來吃米粉羹的。
福建街香腸,開業至今已經有50年的時間,也是花蓮在地的隱藏版美食,這幾年開始有許多節目報導,使得觀光客會前來光顧,但依舊保持著品質,那帶有酒香與炭烤味道的香腸,一直都是吃不膩的好味道,也是朋友來花蓮我會推薦的小吃名單之一。
花福輕食餐盒位於花蓮市區的民國路上,今年經歷疫情,外帶餐盒的市場競爭格外激烈,加上健身族群的需求,許多新店家更是減脂取向,有別於一般的水煮餐,花福的配菜都是有調味過,菜色也都是不定時更換,在減脂的同時也能兼顧美味與飽足感。
食画約今年四月開幕,剛開幕時有來用餐過,當時就對食画的叉燒與自製辣椒印象深刻,後來疫情爆發後就沒有再訪,期間更新過菜單。店內的格局與第一次來時沒有太大的改變,但小地方看的出來多了些擺設。
玉里橋頭臭豆腐在花蓮應該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店,原本在玉里鎮上經營,後來在新天堂貨櫃星巴克附近開了分店,分店則在今年11月初搬家到花蓮市區的和平路上的棒壘場旁邊,新址的空間更加寬敞,而且開放式空間也讓臭豆腐臭味少了許多,距離花蓮市區也相當近,想吃就不用專程跑到貨櫃星巴克了。
店名『永和藥燉排骨』乍看之下,以為是台北來的連鎖品牌,但仔細看了店家介紹,才發現永和藥燉排骨早已在花蓮深耕多年,而店名中的『永和』源自於永遠、平穩、和樂。
來打餃舊址位於花蓮博愛特區,後來搬至林政街,旁邊就是有名的森山舍與CUME咖哩。來打餃的店面是日治時代林務局的宿舍,老闆承租後改建成具有老宅風格的日式小店,餐點只販售一種⌈冰花煎餃⌋,夢幻的雪花外觀也成了Instagram上的打卡熱點。
愛上這味懷舊餐廳位於林森路與明禮路口處的尚志橋橋墩旁,旁邊有免收費的停車場,在一位難求的花蓮市區算是極佳的地理位置。室內的裝潢如同店名般,重現了一個70年代的傳統風格,各處的裝潢擺設都頗具巧思,懷舊的家具櫥櫃,店內的古早玩物,甚至連牆上的標語都彷彿重現了當時的時空背景。